復試
調(diào)劑

考研復試 考研調(diào)劑

您所在的位置: 主頁 > 翻譯碩士 > 考點解析 >

考研翻譯碩士翻譯理論高頻考點:目的論

來源:考研招生網(wǎng) liuhuimin 2023-04-10
  考研翻譯理論復試高頻考點之目的論!翻譯碩士中會考的一個科目是翻譯理論,其中一個知識點是目的論,那么什么是目的論,它的起源是什么,核心概念是省內(nèi),有幾個發(fā)展階段是我們需要了解的,下面我們來看考研招生網(wǎng)的整理。
考研翻譯理論高頻考點:目的論
  一、目的論的起源
  翻譯目的論的創(chuàng)始人是德國學者卡塔琳娜·賴斯(Katharina Reiss),她在1971年發(fā)表的《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度》中第一次提出功能主義翻譯批評理論。提出不同文本的翻譯原則和評價標準,為翻譯目的論的產(chǎn)生奠定了基礎。
  賴斯的學生漢斯·弗米爾(Hans Vermeer)對該理論進行了深度研究,為其發(fā)展做出了巨大貢獻。漢斯從新的視角對該理論進行闡釋,他認為翻譯同其他人類活動一樣,翻譯也具有目的性。他還指出“任何形式的翻譯行為,包括翻譯本身,都可以看做是一種行為。而任何行為都有一個目標或目的。”
  二、目的論的核心概念
  翻譯目的論(skopos theory)是將Skopos概念運用于翻譯的理論,其核心概念是: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。
  Skopos(希臘語:σκοπ?ς),是希臘語“目的”的意思。語言學家漢斯·維米爾(Hans Vermeer)創(chuàng)造的一個學術用語,用以指代“翻譯的目的”。
  在Paul Kussmaul看來,翻譯目的論“是一種以目的論為主的翻譯方法。如何達成對目標文本的翻譯,取決于目標讀者的知識儲量,價值標準,文化規(guī)范,以及對文本的期望值。當然,(目標讀者的)周身環(huán)境以及文化氛圍也會影響最終的譯文。因此,作為譯者,在翻譯過程中應當考慮以上因素,以對原文內(nèi)容進行適當?shù)膭h改。”
  根據(jù)維米爾(Hans Vermeer)所言,翻譯的“目的”可能有三個:第一個,是對譯者來說,即以翻譯為職業(yè)來賺錢謀生;第二,在特定情境下,如針對目標文本指導聽眾/觀眾的交流溝通,;第三,用作翻譯策略或者方法,例如在展示源語言的結(jié)構特征上。目的論中“目的”,對應其中第二種解釋,該理論認為,源文本提供“目標受眾所接受的文化信息”。
  三、目的論的幾個階段
  20世紀70年代,功能派翻譯理論興起于德國。其發(fā)展經(jīng)過了以下幾個階段。
  第一階段:凱瑟琳娜·萊斯首次把功能范疇引入翻譯批評,將語言功能,語篇類型和翻譯策略相聯(lián)系,發(fā)展了以源文與譯文功能關系為基礎的翻譯批評模式,從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論思想的雛形。萊斯認為理想的翻譯應該是綜合性交際翻譯,即在概念性內(nèi)容,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方面都與原文對等,但在實踐中應該優(yōu)先考慮的是譯本的功能特征。
  第二階段:漢斯·弗米爾提出了目的論,將翻譯研究從原文中心論的束縛中擺脫出來。該理論認為翻譯是以原文為基礎的有目的和有結(jié)果的行為,這一行為必須經(jīng)過協(xié)商來完成,翻譯必須遵循一系列法則,其中目的法則居于首位。也就是說,譯文取決于翻譯的目的。此外,翻譯還須遵循“語內(nèi)連貫法則”和“語際連貫法則”。前者指譯文必須內(nèi)部連貫,在譯文接受者看來是可理解的,后者指譯文與原文之間也應該有連貫性。這三條原則提出后,評判翻譯的標準不再是“對等”,而是譯本實現(xiàn)預期目標的充分性。弗米爾還提出了翻譯委任的概念,即應該由譯者來決定是否,何時,怎樣完成翻譯任務。也就是說,譯者應該根據(jù)不同的翻譯目的采用相應的翻譯策略,而且有權根據(jù)翻譯目的決定原文的哪些內(nèi)容可以保留,哪些需要調(diào)整或修改。
  弗米爾認為,翻譯中的最高法則應該是“目的法則”。也就是說,翻譯的目的不同,翻譯時所采取的策略、方法也不同。換言之,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策略和方法。對于中西翻譯史上的歸化、異化之爭,乃至近二三十年譯界廣泛討論的形式對等與動態(tài)對等,“目的論”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釋。翻譯中到底是采取歸化還是異化,都取決于翻譯的目的。
  第三階段:賈斯塔·霍茨—曼塔里借鑒交際和行為理論,提出翻譯行為理論,進一步發(fā)展了功能派翻譯理論該理論將翻譯視作受目的驅(qū)使的,以翻譯結(jié)果為導向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。該理論和目的論有頗多共同之處,弗米爾后來也將二者融合。
  第四階段:克里斯汀娜·諾德全面總結(jié)和完善功能派理論。克里斯汀娜·諾德首次用英語系統(tǒng)闡述了翻譯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慮的內(nèi)外因素,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礎上制定切合翻譯目的的翻譯策略??死锼雇∧?middot;諾德對功能派各學說進行了梳理,并且提出譯者應該遵循“功能加忠誠”的指導原則,從而完善了該理論。
  四、目的論三原則
  1.目的原則(skopos rule)
  目的論認為,所有翻譯活動遵循的首要原則是"目的原則",即翻譯應能在譯入語情境和文化中,按譯入語接受者期待的方式發(fā)生作用。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,即結(jié)果決定方法。但翻譯活動可以有多個目的,這些目的進一步劃分為三類:(1)譯者的基本目的(如謀生);(2)譯文的交際目的(如啟迪讀者);(3)使用某種特殊的翻譯手段所要達到的目的(如為了說明某種語言中的語法結(jié)構的特殊之處采用按其結(jié)構直譯的方式)。但是,通常情況下,"目的"指的是譯文的交際目的,即"譯文在譯入語社會文化語境中對譯入語讀者產(chǎn)生的交際功能"。因此,譯者應在給定的翻譯語境中明確其特定目的,并根據(jù)這一目的來決定采用何種翻譯方法——直譯、意譯或介于兩者之間。
  2.連貫性原則
  連貫性(coherence rule)指譯文必須符合語內(nèi)連貫(intra-textual coherence)的標準,即譯文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,能夠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譯入語文化及使用譯文的交際語境中有意義。
  3.忠實性原則
  忠實性原則(fidelity rule)指原文與譯文之間應該存在語際連貫一致(inter-textual coherence)。這相當于其他翻譯理論所謂的忠實于原文,但與原文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取決于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。
  總之,這三大原則構成了翻譯目的論的基本原則,但是連貫性原則、忠實性原則必須服從于目的原則,這是目的論的首要原則。
  以上就是【考研翻譯碩士翻譯理論高頻考點:目的論】的全部內(nèi)容,如果您還想了解各院校復試通知、調(diào)劑通知、調(diào)劑方法、錄取分數(shù)線等一系列上岸信息,可以進入考研招生網(wǎng)查詢,本站已經(jīng)整理好相關內(nèi)容,搜索關鍵詞即可,進一步提升您上岸的幾率。
 ?。ㄇ那母嬖V大家,點擊下方圖片可免費獲取價值萬元的考研備考資料哦~)
相關閱讀 延伸閱讀
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的內(nèi)容均來源于網(wǎng)友提供或網(wǎng)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僅供個人研究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(yè)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(lián)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。

2024考研必備資料+學習計劃表

  • 考研公共課復習規(guī)劃
  • 考研數(shù)學三歷年真題
  • 英語常見易混淆詞匯
  • 考研英語核心詞匯
  • 考研英語真題及答案
  • 考研政治真題及答案
推薦閱讀
考研信息